让农村的孩子从懵懂中走出来

2013/11/10 8:33:52

让农村的孩子在懵懂中走出来

——关于“年、月、日”的教学思考

黄秀梅

数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数学,思考该给学生组织一个怎样的课堂。本校潘玉芳老师教学的“年、月、日”,让学生掌握年、月、日里的知识,一步一步引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为我们农村里的孩子比不上城里的孩子,平时知道年、月、日里有关知识真不多,有的甚至相当懵懂,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教学的起点定位。下面我呈现她的一个教学片段,谈一些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先老师想引用“神舟8号”的发射时间来导入课题,一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家大事,增强民族自豪感,二可以让学生多积累知识。)

师:最近我们国家发生了一件大事,你知道什么大事吗?

见几个同学欲言又止,老师马上媒体呈现神舟8号发射的图片,有同学才大胆的说出来,有的还说出了发射时间,老师把发射时间里的数字擦去,导入课题。

二、新知探究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知道了多少?

生:我知道一年有12个月。

生:一年有4个季度。

生:一个月最多30天。

生:那是农历,公历一个月有31天的。

生:农历和公历是不同的,比如,我的生日是农历5月初一,公历是6月12日。我妈妈说记住农历生辰日期,是给算命先生排八字用的。

生:我知道了,农历是我们农村用的。

师:农历是原来我们祖先发明用来记时的,社会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科学越来越发达,不要过于迷信,相信人定胜天,现在世界上广泛用公历记时,我们的教育应该和世界接轨,所以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公历。你们看,现在老师带来2张公历年历表,一张是2008年的,另一张是2011年的,通过观察、比较,把你知道的填入作业纸中。

(学生很认真地观察、比较,把结果填入表格)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一个月有31天,也有30天,还有28或29天的。

师:说得真好,谁来说说31天的是哪几个月?

生:31天的有1、3、5、7、8、10、12共7个月。

师:说得对,谁又来说说哪几个月是30天的?

生:4、6、9、11月是30天的。

师:在你填好的表格中,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只有2月天数不同,2008年是28天,2011年是29天,其他的都相同。

师:我们把31天取名为大月,30天的叫小月,二月就叫特殊月。7个大月,4个小月加一个特殊月,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吗?

生:拳头记法。

师介绍拳头法,学生纷纷仿说,同桌互说。

师:好,老师考考你,你出生在哪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师:你们谁能算算2011年一共有几天?

生:31*7+30*4+28=365天

师: 那2008年一共有几天呢?

生:365+1=366天

师:说得真准!数学家就把一年是365天的年份叫住平年,一年是366天的年份叫住闰年。那我们怎样判定平年还是闰年呢?有什么规律吗?请大家把作业纸上的表2填一填,可以参照数学书最后面的附页。

师: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生:每隔4年就有一个闰年。

师:说得真对,(师边说边媒体出示把刚才相关年份除以4所得到有无余数的情况。) 现在我们可以把年份除以4,有余数的就是平年,反之就是闰年,明白了吗?

试一试:判断下面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49   2004    2011    1900

反馈结果,学生都说1900年是闰年,依据是:1900除以4没有余数。

师:为什么你们算出1900年是闰年,而电脑说1900年是平年呢?是电脑出错吗?请大家读一读小博士告诉我们的话。(媒体出示“你知道吗?)

学生读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年份是整百数的,不是除以4而是要除以400,有余数是平年,反之是闰年。

……

三、课后延伸(略)

教学反思

一、紧扣知识起点——环环相扣,步步引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有多少人掌握了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如何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哪些知识需要传授?哪些知识需要引导自主探究?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拨?

以上案例中,潘老师面对的一群农村小孩子,相对来说,城里的孩子比较活跃,知识点丰富些,特别是年、月、日里的知识,我们农村里孩子家里大多没有电脑,更不知如何上网查询,有的人家里甚至找不出一本日历,加上平时又不关注,所以知道的并不多,而且相当懵懂,常常把农历和公历混淆起来。所以,你只能一点一点得渗透,一步一步的引导。针对本节课来说,潘老师处理得很成功,多次用“你知道了多少?”“你发现什么规律?”“为什么呢?”等问法,激发学生探究新知,在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利用多媒体,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步步引导。因为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特别容易掌握知识,并不易忘记。我们经常发现,如果学生没搞懂,你灌输得越多,学生忘记得越快。

二、警惕知识负迁移——巧设陷阱,加深记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引用知识解决问题中,很容易张冠李戴,颠三倒四,所以我们要警惕知识的负迁移。像本节知识点中,1900年是平年,不是闰年,判定依据是除以400而不是除以4,但学生往往在以后的学习中,或者考试中,会容易错误地把1900年除以4,没有余数,认为是闰年。如果你在一开始教学中就告诉他,碰到整百数年份是除以400的,在这一堂课中可能不会犯错,但在以后的学习或考试中就难保了。所以,潘老师已注意了这个细节,这里的知识容易负迁移,在设计时把1900年也放进去,故意让学生掉进陷阱里,学生因为急于找原因,就会很认真阅读“小博士”里的知识,从而发现原因,找到解题方法,自然从陷阱里爬出来了。这样设计表面上看, 好像让学生走了弯路,但实际上也正是因为走了弯路,学生的印象会特别深刻。

三、挖掘数学内涵——追溯历史,升华知识

由于学生所在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及个性的差异性,导致他们的学习起点不同,求知欲望也不同。看,有的同学还是在慢慢消化所学的知识,有的同学已经非常想知道为什么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天,这多一天是怎么来的?所以老师不能弃之,应该打破课堂边界,挖掘数学内涵,追溯历史,本节课潘老师处理到位,在学生迫不及待的求知欲中,及时呈现小博士里的“你知道吗?”满足了哪些对新知强烈的探究热情的学生,原来这多出来一天是这么来的,从而让学生从懵懂到理解。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在知识的升华中发现新问题,形成“问题——探究——成功——再发现——问题——再探究——再成功”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