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差≠弱智

2014/1/10 1:40:07

为了让成绩差的孩子也能毕业、升学,家长为孩子开具了“弱智”证明,孩子为此饱受歧视,这样做值得吗?对此,教育专家建议老师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积极的兴趣、健康的情感,学习成绩也会因此提高。

  

  学生个体有差异

  我国著名心理与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认为:要科学对待智力测试。用不变的量表(智力测验题)来测定变化之中的智力,不可能准确反映每个测试者的智力水平。智商仅有参考价值,老师不能强求孩子去测智商。孩子学习好坏,既有智力因素,同时也受大量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性格以及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学习成绩不好就一定是智力低下。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与学生学习成绩高低也有直接影响。同时,应当鼓励老师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积极的兴趣、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这恰恰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北京新世纪特殊儿童训练中心主任、教授孙敏认为:父母对子女应该有个正确、清楚的认识。很多家长和老师爱说:“都听了一节课,为什么别人会了,就你不懂?”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惯、爱好、生活方式等,是有差异性的,怎么能要求通过一本教材、一个模式,造就出同一水平的人来呢?学生对于一样的问题、一样的方法就是会产生不同反应,不同的结果,这才是正常的。况且智力有不同种类,包括认知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等多方面,这样才能承担不同的工作,为什么要用一个单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人呢?到底以什么作为参照系,是一个人才评价的模式问题。

  确认智残儿童应慎重

  1998年4月,北京市宣武区发布了《宣武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管理工作细则》,其中对弱智儿童的确认规定得相当严格。按照规定,智商值在50到70之间,且无其他残疾的轻度弱智儿童,是可以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中随班就读的,但其残疾类别和程度必须经过检测和鉴定,未经严格鉴定的儿童不得轻易下此结论。

  对智残儿童的确认上始终持一种非常慎重的态度。一般先由家长或教师提出名单,经校领导批准,并征得家长同意后,由指定医院或特教中心鉴定,其结论还必须通过区教委有关部门的核查。此外,智残儿童凡经过复查,智商达到正常值时,就不得再视为随班就读的对象。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不能以学生成绩欠佳为借口,通过非正常渠道用一纸“弱智”证明解决问题。同时,对智残儿童的鉴定结论,仅作为对其采取特殊教育方式的依据,不得移作他用,其姓名和档案材料应严格保密,由任课老师掌握,不得在学生中扩散。

  北京市小学高级教师沈广会说,老师绝对不能把学习差的孩子视作“弱智”,因为老师的任务不是把学生都教成100分,而是要调动起每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同时,不可否认,每个学生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影响成绩的非智力因素,比如毅力、吃苦精神等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学习差,本身就带有自卑感,再将他们赶出学校,更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所以说评价一个学生不能仅凭学习成绩,要看到孩子身上所有的优点。

  学生不愿测智商

  于树彬这几天被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于帆测智商的事搞得焦头烂额。已经是第三次了,老师要求家长带孩子去测智商。

  或许是对前两次于树彬“按兵不动”不满,老师这次是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布的,并称“如果测出于帆智力低下,可以在升学分数上给予照顾”。

  于树彬顿感很没面子,而不妙的是儿子陷入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中,死活不去测智商,整天蔫头耷脑,夜里做梦都在“胡说八道”。

  儿子真傻吗?于树彬绝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智力有问题。于帆考试成绩通常在80分左右,贪玩、不认真听讲、做作业费劲,这些毛病都是有的,于树彬要抓紧一阵子,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能上去。若要论学习电脑做动画、上网、拆装家电等聪明劲,做父母的都玩不过他,老师凭什么非让孩子去测智商?

  现在小学二、三、四年级学生中流行的《多种学习类型诊断测试》,对小学生测试日后“最适合的职业”做了分析,有的小学生对此很反感。

  对此,教育专家尹宗禹认为,该测试是否准确,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他奉劝家长,不要仅凭什么测试,就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定下过于死板的目标,甚至给孩子戴上“弱智”的帽子,遏制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影响到孩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更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学习、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