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提问

2014/4/10 4:35:02

你会提问吗?3个案例揭示教师怎样提问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从产生疑问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知识不断丰富,思维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如何运用好这项提问基本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佳境,值得每一位老师去思考和摸索。小编找了三个案例,希望各位读者可以从中悟得老师提问的三昧。 案例一:提问应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不久前,笔者曾经听一位年轻语文教师上课。她执教的是一年级语文课《天空中的白云》。课堂上,老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教学“白云像机器人,像火箭,哎,现在又像宇宙飞船啦!”一句时,老师朗读一遍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们,白云像机器人,像火箭,像宇宙飞船,这说明了什么呢?”刚才还沉浸在快乐气氛中的小朋友,一下愣住了。教室里一片沉寂,老师的脸也开始变红。最后几分钟,课堂有点乱了阵脚。   我不想评价这堂课的成功与否,单就老师的这个提问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先说问题该怎样提。这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想突出白云的形状变化多端。可学生为什么会冷场呢?我想,首先是学生不明白问题的含义。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说明”这个词他们可能不理解。其次是问题太含糊,指向性不明显。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回答者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基础。在这课堂上,如果老师把问题改为:“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中几个小朋友的话,你觉得白云的变化多不多啊?”紧跟着再问一句:“白云都变成什么啦?”让学生尽情表达,收到的效果可能就大相径庭了。 再说此处应该提什么问题。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进行朗读指导。在课堂的前半段,朗读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就在学习课文中最长的一句话时,老师的话锋突然一转,问大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实在很突兀。如果老师此时先出示这句话,然后提问:“小朋友们,这句话可比前面的两句话长多了,而且,语气也不同了,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才好呢?试一试。再按照你的方法读给老师和同学听听。”这样,既避免了课堂的重复,也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细节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至于怎样设计课堂中的提问,我有两点小建议:一是有的放矢,不乱发问,联系课堂的教学任务提出问题;二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来设计课堂提问,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卡壳。 案例二:多提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可以很好地启发、引导学生。上海三门中学数学老师姚老师一节课上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给你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如何只剪一刀将它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并且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寻求解决方法。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变化:有的小组通过找到斜边中点,然后用测量斜边中线和斜边的长度的数量关系来验证;有的小组通过将直角分割成两个锐角,通过等角对等边来得到线段的相等;有的小组通过折纸的方式得到两个等腰三角形……,这些方法为后面证明定理2提供了思路。剪纸完成之后,教师让学生尝试着用文字语言来描述他们发现的结论,注重对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证明上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通过倍长中线,利用两次全等证明;有的学生通过做双垂线,利用两次全等证明;有的学生通过做平行线,利用两次全等证明;有的学生试图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通过对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改编、加工,设计了一系列开放性证明方法,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案例三:积极理性回应学生的回答   学生问题的答案有一定的期待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放任自流,而不整理不归纳,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认识,这种做法在许多条件下是不正确的。   比如《孔乙己》一课有一个案例。教师问:“孔乙己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可是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孔乙己的笑?”学生甲:“孔乙己性格迂腐,令人发笑。”学生乙答:“孔乙己很老实,众人都取笑他。”学生丙答:“作者写笑是为了反衬孔乙己的悲。”教师单单说:“各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这样便过于笼统与混乱,只有两位同学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这种做法显然会给学生造成认识上的混乱,教师应明确:答案的虚化和不清晰并不等于多角度的理解。   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进行评析总结的时候,不应直截了当告诉其答案就完事,应该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加以委婉指出其不足。因为学生心理还是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教师针对他们这一心理结构特征,在作出总结评价的时候,若方法不当,评价过激,极可能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学生怕回答问题,怕讲错的心理特点,时间一长就会很少有人敢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沉闷,养成学生不爱思考问题的惰性,所以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