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被灭十族,现在还有后人吗?

2014/4/11 13:13:45

方孝孺是明代建文帝朱允炆朝的翰林侍讲,颇受建文帝信任。方孝孺的文章、学问为宋濂诸弟子之冠,文名甚盛,甚至敌对阵营、阴谋篡位的朱棣的谋臣僧人道衍(姚广孝),也一再嘱咐朱棣,打到南京时,其他人可杀,唯独方孝孺不可杀,因为他是“天下读书种子”,杀了他,天下读书种子就绝了。尚未夺得帝位的朱棣自然点头称是。 
    还是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推到当年的南京城吧。公元1402年,明朝首都应天(今南京)城内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空前绝后的屠杀事件。这一年,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攻陷京师。城破后当朱棣命建文帝遗臣方孝孺草拟继位诏书时,遭到方氏的拒绝与痛骂。朱棣恼羞成怒,不顾道衍的嘱咐,竟下令灭掉方门九族,方孝孺时年46岁。为泄私恨,朱棣又荒唐残忍地将方孝孺朋友、门生凑成一族磔于市,史称“诛灭十族”,7天内共杀873人,堪称中国历史上的株连之最。方孝孺老家浙江宁海县上方村也被朱棣派兵血洗,生生将这个村从明朝版图上抹掉。时间至今已600余载,当年方氏家族聚居地仍冤魂不散,阴气沉沉,无人敢在此村居住。

 

 
一、方氏殉难600周年纪念日,前来祭扫的忠臣后人竟有四姓之多  

 
    2002年6月24日,是方孝孺殉难60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南京城细雨霏霏,似乎老天也在垂怜这位忠臣的惨死。是日,南京市政府文史委、南京市社科联、南京市文物局和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在雨花台风景区联合召开了纪念方孝孺殉难6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方孝孺铜像揭幕仪式。笔者有幸应邀参会,不想到会的方氏后人竟有四姓之多,此事大大出于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的意料之外。出于职业习惯,为了搞清方氏后人之谜,笔者一一采访了这些方氏后裔,获知其中许多史籍未载的家庭史实。 
    据《明史》记载,方孝孺惨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廖镛、廖铭等人冒死暗中将方孝孺尸骨收葬于聚宝门(今中华门)外雨花台梅冈北麓,剧作家汤显祖曾在南京为方孝孺修墓、立碑、建祠。其后,战乱频仍,只留下了同治五年李鸿章所立残碑及荒冢一穴。但是南京人并没有忘记方孝孺,新中国成立后,将中华门外到雨花台南麓的一条街命名为“正学路”(方孝孺书斋原名“逊志”,后蜀王赐新名为“正学”,所以方孝孺又被称为方正学、正学先生)。纪念活动期间,其有四个姓氏的方氏后人前来祭扫。人们不禁要问,方孝孺当年不是已被朱棣诛灭十族了么,怎么还有后代? 

二、“六”姓客人南京寻祖,“十族殉忠天遗六氏”恢复原貌  

    2001年9月,第六届世界华商会在南京召开之际,雨花台风景区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客人,他就是现住江阴的六以方先生。六以方先生声称,自己是方孝孺的后人。六先生说,方孝孺共有四子,二子殉难,一子流落江阴,一子避祸松江,现家中有家谱可资佐证。来者言之凿凿,南京方面遂派人前往江阴。  
    在江阴,六以方的父亲81岁的六铭洪老先生介绍:我家姓的“六”(此处“六”读Lù,为古汉语入声之读法,如南京江北之“六合”,安徽之“六安”等皆读此音),是明朝人从“方”字改成的,所以在《百家姓》上是没有的。方孝孺十族全诛时,幼子方朗被义士冒着生命危险悄悄送到江阴陆姓外公家抚养,故依外公家姓“陆”,长大得知身世后将“陆”改为“六”,以示不忘方姓。因“六”与“方”字笔划相同,形状相似,故有此良苦用心,所以一直延续至今。万历年间朝廷为方孝孺“平反”时,因当时的江阴地处偏僻,消息蔽塞,音信难通,并不知晓方家“平反”之事。况且即便听得一星半点动静,也是且信且疑,所以未能归宗,现在传到我已是21世了。 
    据六铭洪老先生回忆,他在上世纪60年代参加江苏省各界政治学校学习时,曾到南京雨花台寻找方孝孺墓,见水泥柱上有一副楹联写着:“十族全诛天遗六氏,埋骨聚宝地接孝陵。”此为民国初年担任江苏教育厅厅长的韩紫石(韩国均)所书。现在上联变成了“十族殉忠无遗方氏”,应是“天遗六氏”之误。因为“无”字当时没有简化,不会与任何书法中的“天”字相近似。这也可作为六氏为方孝孺后人的证据之一。

六氏为方孝孺后人的证据之二便是家中的宗谱。江阴六氏现存《江阴六氏宗谱》六册五卷,木制封面。宗谱为清乾隆辛卯年(1771)孟夏方孝孺15世孙六英辉、六宗绩、六英开修订。该宗谱卷三“祖茔穴位全图”载有“金陵雨花台墓图”,其中牌坊写着:“十族遗骸埋聚宝,千年古冢表长干“。此处的“聚宝”即“聚宝门”(中华门)外之聚宝山(今雨花台),而“长干”则是“古长千里”(亦在今中华门附近)。这里牌坊上的联语与上述韩国均所书的联语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纪念方孝孺殉难600周年系列活动征稿活动中,浙江宁海张立平先生寄来的一封信及附寄的《宁海漫记》复印件,不仅证实了江阴六氏确为方氏后裔,还清楚地记载着当年韩国均题联全文:“十族殉忠天遗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至此,牌坊联语的错讹之迷破解。 
 为了纪念先祖,江阴六铭洪父子慷慨解囊,捐资人民币10万元,为方孝孺雕塑青铜胸像一座,诗文碑刻12方。青铜胸像为中国著名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刘焕章教授创作,人物儒雅生动,塑造出了方孝孺刚正不阿、矢志不移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形象。 


三、方氏后裔子孙繁盛,各地各支得姓来历 


       据浙江宁海作家、电影文学剧本《方孝孺传说》作者石墨先生及有关专家称,方孝孺后人除方姓、六姓、何姓、才姓外,还有余姓、亢姓等姓氏,除生活在中国大陆外,还有一些生活在美国、加拿大、朝鲜、中国台湾等地,总数达数万之众,可谓光旺发达。 
 宁海方姓这一支,据崇祯十四年夏卢演的记述及《松江府志》等史籍载,是当年被谪在宁海任职的刑部尚书魏泽所救。魏泽藏匿方孝孺之子德宗后,在一次出巡时交给佯狂行乞的天台人余学夔,余氏遂将德宗潜送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区)方孝孺门人俞允家中,冒充俞姓生活下来,后改俞为余。方德宗这一支在明朝万历年间朝廷为方孝孺冤案平反后恢复了方姓。据宁海方孝孺第22世孙方功胜讲,如今浙江宁海尚有方氏后人四房三代300多人。 
 据《逊志斋集》外记、《江阴六氏宗谱》等载,当年魏泽冒死救生的应为两个孩子,一为三子德宗,一为四子朗,方朗当时4岁。德宗被送到松江避难,4岁的方朗则被一个叫袁柳庄的人藏于箱子里,辗转送到江阴外婆陆氏家收养,以缺方字末笔之“六”为姓,这就是六铭洪、六以方这一支。现在江阴方氏后裔尚有数十人。 
 安徽省庐江县的一支姓何,人数最多。据方氏后人何国权说,庐江方氏后人多达2万左右。方氏后人为什么姓何呢?何国权说,方氏被灭十族时,方孝孺第三子(应与上述方氏之子不为一房)方圣侥幸脱逃,后其长子方通迁至庐江繁衍至今,现有《方何宗谱》为证。这支方氏后人迫于形势,不敢以方为姓,那么以何姓为姓呢?因此就以“何”字作为姓氏,死后则归姓方。 
 南京雨花台区某公司副总经理才伟健,老家在河北昌黎县才庄。数年前在北京有一位教授听说他姓才遂告之才姓乃方孝孺后人,他这才知道自己姓氏的来历。 
 为浙江省宁海作家石墨先生《方孝孺传说》作序的才广仁说,当年方孝孺被杀之际,其子方忠宪在忠仆方良的护侍下逃亡,以父名方孝孺(又名方子才)最后的“才”字为姓,以“隐士”为名,逃到湖北茉花村渔岗后娶妻生子。事隔21年,当朱棣得到密报后派官兵前往捉拿。才隐士妻子、四个儿子以及方良皆被害,只有才隐士及长子侥幸逃脱,迁到河北永平府昌黎县河泥庄,即现在的河北省昌黎县沙井镇才庄。 
 有些人曾对方孝孺数姓后人的真伪提出质疑,但多数人认为在那种封建统治动辄杀人的危险情况下,冒充方氏后人无疑是自寻死路;即使在万历年间平反以后,因天高皇帝远,加之方氏后人都是隐姓埋名,朝廷就是想通知也能通知不到;即使得知一星半点信息,焉知其中真伪?因此没能恢复方姓是很正常的。而伪造方孝孺后人除了落一个名声之外,政治上、经济上也无任何实惠之处。至于伪造宗谱,也不是一代两代所能办到的,谁还去干这种事呢?至于方孝孺后人侥幸逃出灭门之灾为什么有几个不同版本,笔者认为这也是很正常。因古代男子所娶并非一女,往往有妻有妾,即所谓大房二房等。一般人们讲所谓的后裔大多指长房所出者,实际二房及其他房所出一样是某人之后。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如今的方氏后人有着豁达的境界;不管姓方、姓六,还是姓何、姓才,都是方家的血脉;也不管你是长房后人,二房后人,还是哪房后人,反正你是方孝孺后人。 


四、篇后余绪:辽宁海城也有方氏后裔 


         2002年笔者将方孝孺后人之事撰文披露于学术刊物《寻根》,其后的春节期间,央视10套关于百家姓的大型多集专题节目播出时,专家即引用了“六”姓之例。 
 2005年7月,笔者突然收到一封从东北辽宁鞍山市寄来的挂号信。寄信人与笔者素昧平生,是一位名叫才振兴的老者。阅完信件后得知,原来这位老者也是方孝孺的后人。他是从朋友那里看到笔者撰写发表在《寻根》杂志上关于方孝孺后人的文章后辗转与笔者取得联系的。 
才振兴老人在信中叙述,他们这一支才姓方孝孺后人也是源自于河北昌黎县沙井镇才庄的,只是他们的祖上贺美公在清顺治八年(1651)从河北省昌黎县迁往辽宁海城居住谋生的。才振兴就是在海城出生的,1937年他们家迁到了现在的鞍山市至今。辽宁才姓这一支从贺美公迁辽已有350余年,传13代,现已繁衍才姓族人1000余人。才振兴老人说,海城才姓历来传说,才姓为方孝孺后人。2002年9月退休后,才振兴老人受才姓家族委托踏上了寻根之旅,发现河北昌黎才姓也有和他们一样的传说。河北昌黎与东北辽宁海城相隔千里,两地才姓族人素无通信往来,可见相同传说事出有因,只是苦于没有凭据。 
 才振兴老人受才姓族人委托,又到河北昌黎才姓老家寻根,目的是想为海城这一支才姓家族编一部《才氏家谱》以传后代。在苦无历史根据之际,才振兴老人无意间在友人处发现了笔者发表在《寻根》杂志上的《方孝孺后人之谜》一文。目前,年近八旬的才振兴老人正在以方孝孺一生经历为素材,编写一册《昌黎才姓认祖归宗集》,以实现辽宁海城才氏族人达到认祖归宗的愿望。

 

“灭门十族”的方孝孺后裔宗谱惊现北京

                                                   柳哲

  2005年7月17日,方孝孺22世孙何俊带着一大叠方孝孺研究资料,从黑龙江专程来笔者寻根工作室作客,与笔者谈起关于方孝孺后裔研究的系列话题。
  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因忠于明皇朝建文帝而忤明燕王朱棣,最终遭灭门之灾,听说是灭十族(包括他的学生和朋友也一律问罪。)方孝孺有否留下直系后裔一直是个历史谜案。
  最近,笔者看到一本《上海著姓望族》和安徽庐江《方何宗谱》(28卷)后,终于揭开这一历史谜案。
  方孝孺在上海南汇和江西庐江都留下了后裔,不过南汇方氏曾改姓余,后复姓方,庐江方氏后裔现已改姓何氏,不姓方了。
  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出来,供对此感兴趣的专家和学者参考。
  其中《上海著姓望族》《南汇县方孝孺后裔方德宗家族(余氏家族)》记载:“据《松江府志》载,明初建文朝忠臣方孝孺遇难时,其幼子德宗被浙江海宁丞魏泽匿藏之。托余学夔携避松郡华亭俞允所。俞允者,方孝孺门人也。德宗遂冒俞姓,后欲入赘为婿,又改姓余。子姓繁衍,至万历17年(1609)己酉督学杨廷筠令复本姓,建‘正学书院’云云。及考明史,方孝孺传有异,又朱国桢《逊国名人传》载始末颇晰,未知孰是。余环,为方孝孺7世孙。其先避乱隐居松郡泖上。余环复迁南汇县十九保大凫泾南村。余采(环子,方孝孺8世孙),字元亮,号竹癯。余采刚毅不能容人,有志操,不妄取。尝与婺源士子同舟,后该士子卒,余采出资含殓还其丧。晚岁以明经教授江右、闽粤,多所造就。余采子道南、道东,皆方孝孺9世孙,复方姓入学,重刻《逊志斋集》行世。”
  另笔者在北京发现的安徽庐江《方何宗谱》(28卷),清何盛财等修。何乘骧等纂。清光绪27年二友堂木活字本。该宗谱《处士通公像》的《序文》写道:“先生始来潜指邑为姓,卜居于县东里居宅兆咸在焉。余谬揣先生之意,以忠良孑遗托迹兹土,旭日之始升于东而冀其后之当午于庐也。”另对通公介绍说:“圣公长子,由歙县迁庐,因郡更氏,易方为何,遂为庐江何氏始祖。娶张氏,生三子:彦清、彦梁、彦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