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中层干部存在的几种错位现象

2014/7/2 0:03:08

学校中层干部存在的几种错位现象   1、“向下”错位  许多中层管理者为了获得教师的支持,时常把自己错位成“教师代表”,老想扮演“老好人”。当教师有什么抱怨的时候,这些中层管理者就马上站出来,或表示同情,或以某种方式沉默。他们往往说这是校长定的,校长就是这么要求的,或者说你去问校长。有的还和教师一起议论“校政”,指点“江山”。给教师造成的印象是:中层管理者都是好人,都是替教师说话的,都是代表教师利益的,“学校问题”之源在校长。   其实,教师有话愿意和中层管理者讲,并不是因为中层管理者能代表他们,而是中层管理者所处的位置。教师是在向学校抱怨,而不是向中层管理者抱怨。   此时,中层管理者正确的做法是: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不急于评价,而是采取中性的立场,鼓励大家将意见讲出来,然后再向教师做出解释和说明。在这种场合下,中层管理者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就是代表学校听取大家的意见,而不是同情者。   2、“向上”错位   有些中层管理者时常怀疑校长的能力,天天替校长操心,而忘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应该怎么来种。当自己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时,就认为校长“昏庸”,甚至不执行校长决策、打折执行、拖延执行或者按自己的想法执行。   其实,由于中层管理者与校长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工作的重点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就不一样。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人,校长犹如人的大脑,要把握方向、构筑愿景、策划战略;中层则是脊梁,主要任务是要去协助大脑传达指令,完成操作,将校长的意图和决策更好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中层管理者“向上”错位,弱化执行力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   3、“垄断”错位   有些中层干部,往往把自己分管的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无论是内部的组织还是外部的协调,都由该中层管理者一个人负责,任何人都无法插手。有时,这些中层管理者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既得利益,工作中考虑的是以本部门利益为中心,而较少考虑学校的整体利益;不是部门支持流程,而是要求流程围绕部门转。这些现象都是“垄断”错位。职位是为工作流程服务的,不应成为某些人的私有,对此做出深入思考并想办法加以解决,还学校一个流畅的工作流程和舒心的工作氛围。   4、“官僚”错位   有些中层管理者刚愎自用,经常按“官场”上的一些思维来对待校长和教师:常常是不顾职责、权限、程序,故意设置障碍,越俎代庖;往往是会上一套,会后一套。   分析这些的目的是帮助大家,进一步强化角色意识、责任意识、效能意识、管理意识,使“错位”的“归位”,“缺位”的“补位”,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障碍问题,提高学校执行力。      找准位、站好位、不越位、常补位。“找准位”即摆正位置、明确职责;“站好位”即站好岗位、履行职责;“不越位”即不要越俎代庖;“常补位”即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