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与家庭教育的转型

2015/2/24 6:06:51

新高考与家庭教育的转型

一、面对新高考,我们应做哪些改变?

面对新高考,我们每个家长都应做好两个改变:

1、观念的改变。面对新高考制度,家长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理念,因为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一是要由分数的教育、工具的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新高考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倒逼中小学和家庭必须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倒逼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即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本,而不是以分数和升学为本。二是要由“统一性教育”向“选择性教育”转变。考试招生制度改变撕破了原来禁锢人才多元发展的铁幕,让自由的空气浸透进教育。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综合素质的提升中实现潜能的开发。三是由“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价值教育”转变,要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启发,重说教轻体验,重基础轻能力的倾向,注重孩子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潜能的培养,特别要关注价值观、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等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

2、行动的改变。无论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还是初中教育、高中教育,我们的家长都要从现在起开始我们的行动。如果认为高考制度的变革只是高中生家长的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马云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往往就在于对新事物认识的差异上: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懂;第三,看不起;第四,来不及。”我们如果今天对新高考对孩子的影响看不见,明天就会来不及。所以必须从早行动,调整思路和方向,从现在起为明天的新高考作准备。

二、面对新高考,我们应做哪些准备?

新高考要求我们的孩子要实现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综合素质发展,我们的家长要为孩子未来的高考做好这四大准备:

1、自主发展。新高考将对学校的教学带来两大变化:一是选课制的出现。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学科水平、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倾向,自主选择适合的课程,形成一生一课表,并实现“选其所长,学其所好,考其所优,用其所学”。二是走班制的出现。为了满足学生的差异选择,必将打破行政班建制,建立融合选修和必修课程的教学班,实行全程、全员、分类、分层走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能力作保证,没有学生的自主规划、自我发展能力就不会有真正的质量。因此,我们从小学、初中就要开始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自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2、全面发展。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实行“会考+高考”的录取模式,会对整个基础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直接影响就是我们必须注重全面学习、全面发展。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其核心是要打好基础,只有扎实而宽厚的基础才能承载起人才的大厦。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全面打好语文、数学、科学、人文、艺术、体育各个方面的基础。

3、个性发展。新高考的“选择性考试”、“多元录取” 以及“录取的专业导向”等制度设计必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新高考学生在选考什么科目、考几次、用哪次成绩等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学生的个性将得以充分释放和张扬。多元录取既体现为评价内容的多元,也体现为录取方式的多元。“一考定终身”的历史将告别。为了适应这种新的考录模式,家长必须让孩子及早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取向,及早培育孩子的兴趣特长,及早发现和发展孩子的优势学科。

4、综合素质发展。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从南科大、国科大的招生和浙江的试点看,他们还不仅仅是参考,而是作为一定的分值记入录取,今后自主招生的面试将主要考察综合素质,一流大学的实验班招生更会看重学生综合素质。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主要靠综合素质,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取决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过去我们片面强调分数是一个失误,分数只代表智力的一个方面,并不代表智力发展的全部。一个人的鲜明个性、丰富的想象力、永不枯竭的创造力、非凡的领导力和敢于担当的责任心比考试分数更重要。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促进孩子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发展。

三、面对新高考,我们应注重哪些新问题?

新高考对我们是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新机遇,打造孩子未来的成功高考和成功人生,是摆在每个家长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那么,面对新高考,我们应注重哪些新问题呢?我认为,我们尤其应关注以下六个问题:

1、调整发展目标。旧高考以“分数论英雄”,我们对孩子的核心期望就是成绩好、分数高,新高考的“选择性教育”导向、“综合素质教育”导向,以及取消录取批次的“专业录取导向”,必然引起我们对“好学生”观念的调整。诚然分数很重要,但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坚定的理想、广泛的兴趣、健全的人格、高贵的灵魂、富有智慧的大脑、敢于担当的精神、独立思考、有主见会选择等等。家长应调整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并相应调整教育策略,要坚守三大重心:第一,不唯成绩,坚守远方;第二,善于引导,因材施教;第三,守护童真,给孩子适当空间。同时要突出三大和兴:一是立德树人。坚持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二是启迪智慧,坚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三是尊重孩子,坚持促进孩子多元发展。

2、做好人生规划。新高考的“选择性教育”导向要求我们的孩子必须学会选择,而选择的前提则是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和正确认识未来。为此,家长应注重对孩子的学业和职业的规划与指导,为孩子描绘成才路线图,指导孩子思考和回答我是谁(人生定位),我想要什么(人生目标)、我能做什么(具备能力),什么可以支持我(资源),我最终可以成为什么(结果)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是:一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明晰他未来可以做什么,从而助推他们当下对学习有更多的热忱和更久的坚持。第二是帮助孩子认识社会,知道社会需要什么,不同的职业有哪些不同的要求,而明确自己现在或者未来的发展方向。

3、改进学习方式。新高考将更加突出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也就是高考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由东方教育重知识、重基础向东西方融合的既重知识和重基础,又重能力和个性的方向转变。要适应这种改变必须调整和改进孩子的学习模式,由接受式学习、被动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性学习转变,由知识点的学习向问题导向、思维导向转变,善于质疑问难,创新创造,特别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谓人才,就是有较强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人。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才,其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注重多元智能和特长发展。新高考引导学生选择,并努力实现“选其所长,学其所好,考其所优,用其所学”,这种选择性教育导向对我们有两点必须引起重视:一是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特长应成为新常态。随着高考特长加分和保送的取消,不少家长误认为发展孩子兴趣特长不重要了,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特长教育的升学、择校的功能虽然弱化了,但与孩子的前途未来的关系却强化了。这是因为一则高校自主招生对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能的重视没有改变;二则因为学生的兴趣特长与未来发展倾向将与学生选课、升学、就业直接关联。所以对孩子的兴趣特长的发现、发展不但不能削弱,还应加强。二是应研究和发现孩子的智能优势。按照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拥有8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而每个孩子只会在某一两个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家长应发现、发展孩子优势智能,并与他的选课,与他的高考及未来职业定向结合起来。

5、夯实三大基础学科。

1)、认真学好语文。现在很多学生、很多家长甚至很多老师都不重视语文,认为学语文见效慢,甚至学不学都没多大差异。现在这个观念必须改,一是语文是伴随人的一生的学科,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最大的。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认为“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二则得语文者得高考。因为今后语文在高考总分中的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档次。因此,有人预测,未来语文的地位就像原来小升初中奥数的决定性作用一样,而比奥数更能一锤定音。与此同时,得语文者得高考,而得阅读者得语文。我们应高度重视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生活习惯,成为孩子学习常态,做到朝读暮诵夜省。

2)、认真学好数学。数学是思想的体操,数学是学科之母,数学是现代理性文化的核心,数学是科技革命的先导和支柱,数学强则国家强,数学强则学校强,数学强则学生强。所以我们必须强化数学学习,我们很多孩子感到数学学习难,难在哪里?难在不得法。我们一方面要强化数学学习,另一方面要改进数学学习,过去学好数学的不二法则就是多做题,现在新高考强调能力立意和问题立意,所以必须改变这个法则,要由题海战术向题法战术转变,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数学。

3)、外语的地位不能动摇。2014年国内第一次出现了对“英语地位”和“高考英语废存”的争论。现在,这个争论已平息了,但有两个结论必须坚守。第一,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外语的地位不能够削弱,至少作为东辰学子不能削弱,因为我们的人生定位决定了我们必须学好外语。第二,英语学习投入高,收效低的问题必须反思和改进。英语学习必须得法,不能单纯的死记硬背,要超越工具论,强化应用性、情景性、思维性和文化性,要以能力立意、应考立意把英语学活,注重听说读写实际能力培养,从下期起,我们将实施英语听说考试。

6、避免“63”的误区。新高考实行会考基础上的“6选3”,这很容易产生两个误区,一是忽视文科或忽视理科学习。实行新高考后,理科在升学中的重要地位不会变化。很多专业的招生都会对物理、化学特别是数学提出要求,甚至提出更高要求,还会有不少文科专业也会青睐有理科基础的学生,同样也会有很多理科专业会看重有文科基础的学生。所以,无论是自然科学的理化生,还是社会科学的政治历史地理的学习,我们都不能偏废。二是过早地做选择,甚至初中就开始选择。过早地选择会影响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会考质量的保证,所以绝不可过早地做选择,应坚持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发展,在全面学习的同时,从中小学开始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培养自己的学科兴趣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