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餐,须用心品味 ------古

2015/12/25 4:38:13

考点透视 1.鉴赏诗歌的形象。这是诗歌鉴赏的基础。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大类。前者一般直接提问:这首诗描写(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形象?后者则多有变式: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有何作用?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③说说“……”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回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诗词大意,再用形容词加以概括。 2.鉴赏诗歌的语言。此类试题包括炼字(句)和诗眼、语言风格等,往往与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常见的提问形式是:①这首诗中的哪个字(词)最富有表现力?②这首诗中的“×”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赏析诗歌的语言,首先要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再概括画面内容,从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如借景抒情)、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用典)和篇章结构(如欲扬先抑、铺垫、渲染)四个方面。此类试题有一定难度,中考一般指出技巧名称,要求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要点包括技巧名称,举例分析如何使用该技法的,分析其表达效果。 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读懂诗句意思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前提。中考诗歌来源于教材或课外,如果是后者,则需根据作者的相关信息(如生平、思想、经历、创作背景),结合诗句内容,注释或题目,推知诗歌写作意图或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此类试题通常的提问形式有:①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②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③诗歌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生活情趣)? 中考真题在线------------------------------------------------------------------ (2014年湖南衡阳卷)古诗词阅读。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2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诗歌的颈联借助“惶恐”“零丁”两个词语,恰当地表现出对自己人生处境的深刻忧虑。(得分:1分) 分析:仅找到“惶恐”“零丁”两个词语,没能指出其特点及其作用;以“人生处境”作“危苦”和“前途”的总体表述,意思相差无几,但仍嫌笼统。故只能得1分。 考生答案二:“惶恐”“零丁”是谐音双关,暗示了时局的险恶,以及诗人对处境和前途的忧虑。(得分:2分) 分析:指出了“惶恐”“零丁”两词的特点“谐音双关”,在诗中的作用是“暗示”, 暗示所指也正确,答案正确、完整。 【名师提醒】 本题属于分析技巧类考点。赏析时,应注重从诗句中寻找答案信息,即抓住诗句中与答案相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前述考生赏析颈联,此联中的“惶恐”“零丁”就不能放过。“惶恐”“零丁”为何在诗中各出现两次?可以这样思考,“惶恐滩头说惶恐”之“惶恐滩头”,由“滩头”可推知前一“惶恐”是地名,由“说” 可推知后一“惶恐”是表特定心境。“零丁洋里叹零丁”因其句式结构与“惶恐”句一样,那么前一“零丁”即地名,后一“零丁”就是表处境了。由此可知,诗人是用谐音双关手法写心境,表处境。这样写,自然顺畅,不露痕迹。整理思考结果,便是本题答案。赏析要到位,不能顾此失彼,丢三落四。 4.尾联“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表达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忘死的精神。(得分:1分) 分析:答案关键要素不全,最关键的“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爱国精神”三个词没有概括到位。 考生答案二: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置生死于度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得分:2分) 分析:答案要素俱全,虽没有用到“慷慨赴死”一词,但以“置生死于度外”一语来表述,也未尝不可。 【名师提醒】 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评价。答题既要紧扣诗句又要结合全诗内容。此联前一句是一反问句,意即人生有限,人固有一死,死去何足惧?后一句的意思紧承前句,意思是,死也要让自己的赤诚爱国心在青史留名。作者的“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精神由此可见。分析评价中,正确理解句中“丹心”“汗青”两词很关键。如前一考生仅答出“表达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忘死的精神”一句,太过笼统,答案要点不全,要扣1分。其实“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崇高民族气节,“慷慨赴死”就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体现。后一考生基本抓住了这两个关键,故得全分。 仿真模拟题-------------------------------------------------------------- 阅读下列古诗词,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的“逼”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它“妙”在哪里?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1.本词上片从什么感官角度写了夏夜的哪些外物?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4.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把本词下片所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并说说作者借这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