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13/6/24 14:59:39

 桥西区位于石家庄市西南部,是河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辖区内省直机关多、驻军多、高校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力资源优势。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4 所,在校学生总数75296人,其中:小学38所、初中9所、高中9所、职业学校24所、幼儿园54所。全区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6192人,专任教师 5060人。

 

    近年来,在桥西区委、区政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人优先补充的政策支持下,桥西区教育工作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着力点,统筹协调,多措并举,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城郊校、薄弱校改造,基本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桥西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走在了省、市前列。

 

    目前,桥西区共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4所,省级标准化小学4所,省级示范园7所;市级示范性高中2所、市级标准化初中7所、市级标准化小学34所。全区有8个单位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3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第一篇章理念篇

    一、追问教育本质,改变管理职能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我们在不断地追问自己: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谁是教育的主体?行政部门的职能是什么?经过学习和反复讨论,我们梳理出本区教育的关键词:

    关键词一:教育即人

    教育的主体是人,围绕在教育中的人有:管理者、教师、学生。这三者中学生是核心,教师和管理者同样重要。

    以前,我们往往过分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忽略了管理者和教师的主体作用。正因为如此,教育出现了“零效应”,甚至是“负效应”。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关注所有的人。首先称之为人,其次才是教育者和学生。

 

   关键词二:教育即价值(尊严)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和人一生都在追问自己的哲学问题“我为什么活着”有着异曲同工之意。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人的最终目标,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就是在帮助“人”找到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具体说,就是帮助管理者和老师实现教育生活中的意义,在教育生活中获得教师的尊严,感受到职业的幸福。对学生而言,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旅程中品尝到学习的快乐,获得自信和成就感,从而产生“我要做个好人”的愿望。

 

    关键词三: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一种生活,是生活本身,它既是儿童成为合格社会人这一过程中的关键阶段、黄金阶段的生活,也是教师全部生涯中最漫长与宝贵的生活。所以,它整体的状态,不应该是炼狱式的,而应该是幸福的、完整的,是符合人性的。“完整”的意思是知识、灵魂、精神以及人的身体的全面发展,是个体性灵与社会要求在成长内部的和谐实现。“幸福”不只是快乐的意思,它的意思是教育要考虑到生命中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渐次满足。

 

由以上三个关键词,我们桥西教育局明晰了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能:变以往“自上而下”的管理职能为“自下而上”的服务职能,即:由行政推动执行,变为激发动力、提供资金保障、专业支持、搭建交流平台等的服务职能。

 

在教育生活中,教育局要充分给予教育的主体自由,顺应“人的生理、心理和发展”规律,帮助管理者、教师在教育的路上找到生命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热情,从而实现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共同成长。

 

二、共话桥西愿景,形成高度共识(桥西教育、师生成长目标)

 

1.开展“三个三”活动,为教育谋发展

 

为了明确桥西教育的目标,教育局组织开展了“三个三”大讨论活动,即:三支队伍——家长、社会、学校;三个主题——桥西教育的愿景、桥西教师团队形象、桥西学生的特色;三个渠道:网络、杂志、现场。

 

经过近一年的讨论,桥西教育目标逐渐明确:

 

(1)桥西教育愿景

 

以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共同愿景,以“新教育实验项目”为落脚点,以“桥西教育1111工程”为区域教育发展主轴,秉持一个不能少的信念,期许一校一品、一师一专、一生一特,让每所学校充满生机,让每位教师充满活力,让每个孩子充满智慧,朝向“卓越、优质、精细、均衡”的人民满意的教育愿景迈进。

 

(2)桥西教师形象

 

把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放在第一位,不以分数至上,不搞题海战术,把学生的进步看作教师的最高荣誉;

 

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熟悉每个孩子的特点及潜能,对每个学生怀有高度的成功期待;

 

以专业知识确保教学的高效,呈现所教学科的丰富性与魅力;

 

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的人格道德发展重于学业;

 

有对话精神与沟通、合作能力,和所有任课老师一起围绕学生开发适合孩子的课程;

 

重视家庭、社会的力量,引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品质,形成教育的合力。

 

(3)桥西学生特色

 

明白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从事某个工作,而是为了生命的提升——智力的、审美的、道德的、情感的……

 

热爱各门学科,并在高段时能够在各学科“学会学习”,具有思考力、学习力和创造力;

 

具备丰富、宽广的智力背景(课外阅读量),拥有良好的阅读、表达能力,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拥有良好的精神品质(自信,注重身体锻炼,有较广泛的兴趣——尤其是艺术爱好;

 

2.组建“五知”队伍,为教育献真言

 

在“以人为本,助生命成长”的服务理念下,桥西教育局还将成立由“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五个层面代表组成的“五知”队伍,即,知道管理者的管理策略,知道教师的授课水平,知道学生的当前想法,知道家长的需要与期待,知道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我们认为,只有心中有教育梦想,才会做好教育;只有民间的箴言,才会促进教育;只有全社会参与,才会实现教育理想。

 

第二篇章 实践篇

 

一、学校自主,文化立校,以文化人,润泽生命

 

教育局把自主权还给学校,鼓励各学校从心态上摒弃学校之间的相互排名比较,在行动上力求自我精进,创建自己学校的文化。

 

3年来,各学校把自身当成生命叙事的主体来思考问题,通过挖掘办学历史、分析情势、团队研讨、描绘蓝图、专家论证建立共识,通过传承、创新、科学定位立体培育学校文化。

 

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我区的每所小学,既拥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理念,又具有鲜明的教育个性色彩,形成整体发展,共创多赢的局面。如:红星小学:要有光(师生朝向光明、光泽);中山路小学:璞润书香器成中山(在阅读中润泽、成器)等。

 

在 2010年全国新教育实验年会和2012全国新教育实验开放周活动中,我区20所学校向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多名代表展示了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中国教育报》、《石家庄日报》、《新教育报》、《新教育网》、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桥西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二、1+N联合互动,资源共享,均衡发展,携手前行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2006年以来,我区以“优质资源共享”这一核心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均衡、协调、优质、高效”的发展目标,创新管理机制,有效实施“城乡校际结对”策略,创建了“一拖二”联合校管理模式。

 

2008 年,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总结“一拖二”联合校管理经验,巩固和扩大全区校际联动发展的工作成果。 2013年,教育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校际联动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策略,推动我区教育科学快速发展。决定在我区基础教育阶段实施“1+N”校际结对联动发展。“1+N”,即学前教育“1+7”、小学教育“1+2”和中学教育“1+1”的办学联合模式。

 

1.学前教育“1+7”共同体发展模式为全区学前教育发展增添了活力

 

“1+7” 互助共同体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组建1个核心团队,将优质幼儿园组成横向联盟,由1(教育局)+7(省级示范园)组成,组成桥西学前教育的智囊团,共同商议制定桥西学前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等等。第二层含义指按照地域不同,将全区56所幼儿园分成7个纵向共同体,每个互助共同体中包含“1”所省级示范园+“7”所其他类型(市一类一级园和薄弱园),并通过纵向贯通,覆盖政府办园、村办、民办、企事业单位、部队办园等各类幼儿园。

 

2.小学“1+2”发展模式提升各校办学水平

 

小学采用“1+2”联合校捆绑模式,成立了12个联合校,由12所城区优质学校为龙头学校,对口帮扶24所城区薄弱校和城郊校,形成了金字塔式优化组合,即一所优质学校带动两所薄弱学校共同发展。

 

“1+2”联合校管理,三年为一周期,三年后优质学校再次循环,形成新一轮联合校互助模式。运行的最终目的是将三所学校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学方法、教育资源等融合在一起,借鉴各校优势,吸收其精华,帮扶合作,扬长避短,协同发展,实现1+2>3的教育均衡使命。

 

联合校在工作中实行“五统一、一交流、一共享”,即:课程计划、教育教学活动、质量检测、校本培训、教师待遇等达到五个统一,实现教师的交流,优质资源的共享。还成立了“工作委员会”,形成三校管理同谋、计划同盘、资源共享、人才通用的工作局面。

 

3.构建中学“1+1”联合体,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区17中和36中签订了中学“1+1”联合体办学协议,双方就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通过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共同探究,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三、三专模式,发展专业,提升品质,获得尊严

 

我区终坚持以教育发展为根本,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重点,以激发教师职业追求形成文化自觉为目的,努力尝试在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科教学研究上走一条“专业”的道路。

 

1.专业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阅读的关键人物是教师。

 

绘制阅读地图。我区从重视阅读的主体性出发,让专业阅读真正成为教师内心的一种需要。编制了教师专业发展地图,即用书目的形式,在充分考虑到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以及专业阅读如何为专业实践服务的问题。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我区以“全员参与、以校为本、师生共读、辐射家长”为思路,将每年4月定为“读书月”,4月23日为读书节。读书活动有主题,有方案,有实效。读书节上,定期召开教师专业阅读论坛,与教师、专家共同交流阅读心得。

 

2.专业写作——在反思中成长

 

教育写作专业化,我区为老师们搭建了专业写作的两个平台。

 

第一个平台——“桥西新教育网站”。网站构建了“教师博客、共同体、论坛”等板块,为教师提供了交流与探讨空间。

 

第二个平台——《桥西新教育》杂志。杂志不仅有专家的声音,更有属于一线老师的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3.专业发展共同体——打造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

 

桥西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实践性”共同体,迄今区域已形成四种类型的共同体:

 

区域学科项目共同体。由小学教研室学科教研员牵头,以学科骨干教师自主申报组成。各学科共同体的工作核心是围绕有效课堂开展,探索理想课堂,全面推进"学科有效教学框架",制定实施备课范式及教学范式。

 

“1+2”联合校共同体。依托12个联合校,成立了联片教研小组,每个小组选派具有教研能力、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任组长,一个月集体活动一次,每次活动前有计划、有主题、有准备。活动围绕着解决课堂上或教学中存在的共性或个性问题来开展。

 

学校内部教师发展共同体。在区域和联合校共同体辐射带动下,各学校根据教师实际需求汇集了“自下而上”的专业成长共同体,使学校落实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如维明路小学的“鹤舞清影共同体”,共同畅想、共同书写,以打造各具特色发展的教室课程为成员共同愿景。

 

网络平台下的新型教科研共同体。依托“桥西新教育网站”,组成了新型教研共同体,一大批有教育思想、有反思精神、有理想激情的优秀教师聚集网络之中,交流争鸣,探讨切磋,互助共进。

 

三专模式的建立和有效实施,使得桥西教师有了合作伙伴,找到了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享受到了教育的乐趣,得到了职业的尊严。

 

四、教师自由,关注需求,丰富生活,张扬个性

 

“人生最高境界是自由”。老师的自由就是在经历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后,对教师职业高度认可,不以外界评价为追求,以“发展自我,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的“内需发展”的自由。

 

“教育即生活”,只有教师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才会多彩;只有教师精神愉悦了,学生才会幸福;只有教师有了个性,学生才会成为自己。因此,我区注重满足教师各种基本需求,丰富教师生活,使老师们个性张扬,自由生长。

 

1.重视教师身体健康

 

我们始终把教师的健康放在首位,注重加强教师身体素质的锻炼。

 

教育局一方面对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实行年检,为教师建立健康档案;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大病救助机制,尽可能地保证每位教师的每一种疾病都得到及时、充分的治疗。

 

学校更是把关注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积极创设强身健体的氛围,通过在校内建设健身房、组织教师进行体育锻炼等方式,想方设法地引导和帮助教师改善健康状况。如,中山路小学每年老师有三次健身比赛,友谊大街小学带领老师们参加体能训练,实验小学还请来专职健身教练教老师们健身……

 

此外,学校还号召老师们自发组成健身小组,在节假日共同出游、爬山……督促老师们养成日常锻炼的习惯。

 

2.关注教师成长需求

 

教师的性质决定了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情感投入,从而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认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工作的繁重和自身成长的需求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由此,教师实现其理想和自身价值,不仅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老师情感和成长的需求,并帮助其满足。

 

学校要做到:创设关心、尊重、欣赏老师的氛围,使老师获得工作的内驱力。学校女老师居多,家庭社会的压力大,就要关心老师的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其解除后顾之忧。在工作中,要尊重老师的意见和劳动成果,发现并欣赏每位老师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其优点。让老师们在轻松、民主、自由的氛围心情愉悦地工作。

我区维明路小学,在老师过生日时,学校会送上温馨的祝福和生日蛋糕;实验小学年青老师结婚,校长也会亲自上台送花,送诗;四维小学为孩子中高考的老师放假三天,让老师安心管孩子……

 

3.培养教师兴趣广泛

 

兴趣爱好也是人们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具有多种兴趣和爱好,这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所要求的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同时受到学生的爱戴。可谓一举多得!

 

为了培养老师广泛的兴趣,各学校可是大显身手。红星小学开设了茶社;振头小学开设了书法吧……

 

4.鼓励教师个性张扬

 

美国著名学者J·W基夫认为:个性化教育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个性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如其所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个性的教师是最有魅力的,他会注重对学生情商因素的挖掘,善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力图让课堂充满活力,其独特教学风格能打动学生,也就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有个性的老师一定懂得审美,各学科各领域都蕴含着自身独特的美:语文、外语有语言之美,数学有形状之美、美术有艺术之美……教师具有感受学科之美、欣赏学科之美的能力和向学生诠释学科之美的责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五、课程自主,探究规律,整合生活,朝向完美

 

怀特海曾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因此,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因为,它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命力。”在我区,我们努力探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尝试整合学生生活,开发课程,带领学生朝向卓越和完美。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形成教室文化,缔造完美教室

 

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让教室里的每个孩子穿越课程与岁月,朝向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识、有个性、能审美,在各方面训练有素又和谐发展的生命,而一天天地丰盈着、成长着。

 

在“新教育实验”的指导下,桥西重视一间间教室的作用,践行缔造完美教室的理想,利用儿童课程的丰富营养,晨诵,午读,暮省,并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为所有学科的追求目标,师生共同书写一间教室的成长故事,形成有自己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

 

目前,有百余间教室,在自己的构建过程中,拥有了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拥有了自己的独特命名、象征标志(班歌、班徽、班旗、班诗)、英雄与榜样,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形象符号系统。这些教室,精心布置,不仅有绿色植物,有富有生命力的小金鱼等动物,更有师生的作品,充分展示着教室的生活;这些教室,以民主的方式生成了自己的游戏规则;这些教室,重视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努力把学生的道德带向更高处;这些教室,既关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儒雅素养,又关心帮助学生建立人生信仰与道德追求。

 

我们将愿景、文化、课程等融合在一间教室里,师生会聚在伟大事物的周围,穿越在伟大事物之中,吻醒故事和经典,编织诗意的生活,最终让教室里的每一个生命走向卓越。

 

2.理解生命本质,开发班本课程

 

在当下的学校,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道德教育,往往更多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这些活动,割裂了孩子的生命的整体感。再加上,目前学校中采用的教材不可能全面考虑到每个班级的特性,而且有地域性的差异,没有考虑到孩子生命的灵动与丰富。因此,教师必须开发适合本班孩子的课程。

 

目前,我区围绕着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学生全部生活”为核心,开发了七个内容的班本课程,即:健康身体、丰富情感、完善人格、发展智力、艺术审美、动手操作、社会实践。这些课程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又针对了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

 

(1)健康课程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快速阶段。老师们非常重视孩子身体的健康,在教室里,经常摆放着呼啦圈、跳绳、毽子等常用的体育用品,供学生随时使用。根据各年龄段特点,各教室开发了武术小课程、太极扇小课程、球类小课程等。如:中华南大街小学的太极扇课程,首先让孩子们了解太极扇的历史、文化、特点,然后再教孩子们学习太极扇,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刻苦练习的孩子。让学生明白,太极扇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磨炼意志。

 

(2)情感课程

 

“教育即人”,我们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因此,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其情感更加丰富、愉悦。我区各学校每周二为晨诵课程,即,带领着孩子们诵读儿歌、童谣、诗歌,在精神愉悦中丰富情感,使他们的生命更加丰盈。

 

(3)人格课程

 

小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班主任根据人格发展道德六阶段理论和学生在各年段应养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开发了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人格课程。

 

我区的人格课程和整本书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崔晓玲老师围绕道德发展阶段的第三阶段“我要做个好孩子”,带领学生共读了《木偶奇遇记》,并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开展“我要做个好孩子”的系列活动,同时倡议家长做个好家长。由此形成了独具他们班特色的“好孩子”课程。

 

(4)学科(智力)课程

 

学科课程是国家课程,也是我们教学的蓝本。为了让学科课程和学生关系更紧密,更能贴近学生生活,很多老师根据自己的学科,开发了不同的课程,如:西岗头小学聂秀娟老师根据“生活中的数学”这一主题开发“买卖课程”……

 

(5)艺术课程

 

我们认识到艺术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在教研室的倡导下,我区开发了以培养审美能力的艺术课程,如,实验小学的竖笛课程,草场街小学的彩陶课程……

 

这些课程的开发,熏陶了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6)动手课程

 

俗话说:“心灵手巧,十指连心”,这说明了手和大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手的活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所以,我们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孩子的兴趣不同,学校专门开发了动手课程,这些小课程不仅仅要带领学生动手制作,还要介绍有关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注重了学生的创造力。如新石小学的废物利用课程、四维小学的玩泥巴课程等。

 

(7)实践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各学校在小学中高年级,还开发了以提高实践能力的社会实践课程。如中华南大街小学刘娟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公益情怀,定期带领学生到各养老院献爱心,学生通过帮助老人,给老人带去快乐。

 

此外,老师们根据学生的需要还开发了一些小课程。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热爱上学习是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力求通过开发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喜爱的课程,并在课程中不断地挑战自我,获得成就感和自尊感。

 

第三篇章 成果篇

 

近几年,我区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三个一”工程,即:学生上课一人一机、教师备课人手一机、中小学课堂教学班班一套多媒体。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

 

图书馆建设升级上档,小学图书馆藏书达109.86万册。目前,我区已有19所学校图书馆达到省级一类标准,被省教育厅评为河北省图书管理先进区。

 

我区教师在各类教学评课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20人、省级奖励90人、市级奖励236人,近200名教师作了省、市级引路课、观摩课。

 

各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的课程,取得针对性成果,如永安街小学的《温暖永安、爱心基金会》、中山路小学的《小游戏,大社会,玩游戏,看发展》等多个创新案例在省级评选中获奖。

 

几年来,桥西区被授予河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教育先进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市级文明单位、市建功立业奖状等荣誉称号;2012年,高标准通过了省政府四年一轮的教育督导评估验收、全省首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和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三项验收,被评为河北省教育工作先进区;桥西教育工作连年在市政府教育工作考评中获得优秀。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专题报道了我区首创“一加二”联合校管理模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经验,《中国教育报》报道了我区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纪实。

 

近几年,先后接待广西、新疆、台湾等40多个教育考察团,桥西教育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

 

改变管理方式,朝向教育本质,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桥西教育人且思且行!(杨建 李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