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淘汰

2013/9/11 11:54:31

所谓“逆淘汰”,用一句比较通俗浅显的话来说,叫“劣币驱逐良币”。发生“逆淘汰”现象,往往奇才败在奴才手里,有能力的人败在没能力的人手里,讲原则的人败在不讲原则的人手里,说真话的人败在说假话的人手里……“逆淘汰”的结果是,人才出局,草包过关。

从人的本身深究其原因,“逆淘汰”的机制其实深藏于人的天性之中。因为在人性中,有一个人人都有的弱点,那就是都喜欢听悦耳的好话,喜欢别人奉承和拍马屁。而精英们往往仗着自己的才气和清高不屑于投机钻营,庸人们则不靠拍马逢迎却无以生存。这就决定了后者必然会把自己的全部才智用在迎合上级,笼络上级上。

在以人身依附为特点的官场格局中,做长官的十有八九显然更欣赏后者的表现。这就毫无疑问为那些把才智和精力用于迎合上级,笼络上级的平庸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升迁机会。如此这般逐级淘汰的结果,必然是庸人们大获全胜。

出现“逆淘汰”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把手”或者领导要想集中权力,就要分权制衡,就一定会找比自己能力差的人。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能力较强的人会慢慢被淘汰,能力较弱的人反而会受宠、重用、升迁。

当制度、规则导向出现问题时,劣质的东西就会占优势。比如大学里的科研评价体系,没有倡导正常的教育价值观和学术价值观,强调数量不强调质量,就会让急功近利、喜欢钻营的人如鱼得水,为追逐丰厚利益去搞“社交学术”,通过潜规则获得资源和头衔。而一心科研、不愿钻营的人可能连基本的考核都通不过。

有那么多人把职业仅仅当饭碗,当谋生的工具,把对人的漠不关心当作职业生存的第一技能。甚至,守护尊严,坚守底线,似乎意味着要把自己变成另类,要付出牺牲,带着悲剧感,准备好承受昂贵代价的超凡勇气。在这种环境下,又有多少个王雪梅,要以退出职业生涯的方式守住自己的底线呢?又是什么让职业良知和尊严的坚守者,心生“浊世而独立”的悲怆感,只能以退出甚至牺牲的姿态,无力地独守自己的一份洁白。